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古代童蒙礼仪教育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以至于《礼记》谈及礼时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文明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的过程中地位如此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将礼视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的重要工具。不仅统治者重视礼制建设,历代先贤往哲也都将礼仪修养作为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基本功课,尤其重视从童蒙时期抓起。
蒙以养是古代童蒙礼仪教育的根本宗旨。《礼记》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故“未冠之前,朝夕学幼仪。”幼仪,即童蒙礼仪。明嘉靖时曾任浙江提学副使的屠羲时编写的《童子礼》,开宗明义强调了礼仪教育是童蒙养正教育最基础的教育。他说:“《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何以如此?因为礼仪“乃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懿范”(石成金《童礼知要》),故要从童蒙时期的礼仪文明培养入手,这也是古代撰作童蒙礼仪教育读物的作者之共识。明方孝孺编写的《幼仪杂箴》序中,就阐述了童蒙礼仪教育的目的在于:“道之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长,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揖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恶,忧乐取予,有其度。”石成金在谈及编撰《童礼知要》的初衷时说,鉴于当时社会上“童幼之年,举止语默,便无检束,及其既长则骄慢性成”的教训,特撰订童礼规范并刊行于世,以提升社会礼仪文明,“存以自训子弟,并刊问世,俾人人尽知礼节之要。令其谙察仪度,虽至壮至老,骄慢不生,多享极大之福,岂但曰童礼云乎哉?”
一是日用常礼养成。常礼,又称通礼,是居家持身、待人接物的日常礼仪,即朱熹所云“不可一日而不修”的礼仪。关于古代童蒙常礼教育涵盖的内容说法不一,《礼记》认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朱熹《童蒙须知》具体分为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五个部分。方孝孺《幼仪杂箴》,则罗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等二十项。石成金《童礼知要》更细,达三十项。清王士俊所撰《闲家编》,论述童蒙常礼养成的就有《幼仪》《杂仪》《常仪》三篇,仅《幼仪》就达四十项之多。这些童蒙常礼大致可概括为洒扫礼仪、仪表礼仪、进退礼仪、应对礼仪和向学礼仪,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洒扫礼仪。洒扫指洒水扫地,泛指家务事宜。如早晨起床后打扫居室、院落卫生,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等。
仪表礼仪。主要是盥漱和冠服的礼仪。盥漱是整理容貌,是对清洁身心、讲究卫生的要求;冠服即整理衣冠,是对服饰的规定,要求冠服整洁,穿戴得体,符合身份。
进退礼仪。此为与尊长、客人等见面、告退及坐立言走的礼仪。包括对父母的温凊定省,与他人见面的叉手、揖拜,还有称谓的规范,谈吐、坐立、行走的礼仪规定。要求进退合乎规矩,言语行动恰如其分。
应对礼仪。这里既包括家庭内部与父祖长辈、兄弟姊妹等相处的礼节,也包括迎送、酬答宾客、师长,以及平时饮食、取与的礼节。涵盖敬长、尊师、待客、交友等方面。
向学礼义。古人强调尊师重教,也将读书、写字等的礼仪归于童蒙礼仪教育的组成部分。童蒙入学的开笔礼与学堂的释菜礼、释奠礼的仪节,都是在开蒙向学伊始就向儿童进行礼敬师长的教育。童蒙读物都有读书、写字的礼仪规定,如朱熹《童蒙须知》读书仪节是:“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二是冠婚丧祭礼仪启蒙。古代童蒙礼仪教育中,还有对冠婚丧祭礼仪的启蒙教育。譬如,男女孩童参加哥哥姐姐的成人礼——冠笄礼,参加婚礼的观礼,参加家人亲属的丧葬仪式,男孩参加的祠堂祭祀活动等。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他们受到相关礼仪的熏陶,为将来成人以后恪守礼仪奠定了基础。
一是家庭训诫。在卷帙浩繁的历代家训文献中,绝大部分都有对于子弟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侍坐随行乃至读书写字的训示。如关于应对礼仪,《颜氏家训》就告诫子弟:“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二是日常养成。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童蒙礼仪素质的日常养成训练和濡染。比如盥洗礼仪,屠羲时《童子礼》云:“晨兴,即当盥栉以饰容仪。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散乱,但须敦尚朴雅,不得为市井浮薄之态。”短短数语,把洗脸梳头的时间和注意事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天天遵行,习惯便成自然。颜之推曾谈及日常生活中兄长对他言行举止礼仪修养的重要影响:“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