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凉山实践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凉山模式。
从近二十年来的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看,早日启动并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是重中之重,这在后来的工作中都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自2004年7月以来,凉山州先后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并逐步形成专家年会、专家咨询、专家评审、专家论坛等长效机制。其中,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经过几年的调整和优化,现共有66名委员,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专业分成10个专家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咨询、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等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2006年7月,凉山州文化局在全省率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专司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政管理工作。2011年9月,成立共有8名编制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从长远的非遗保护工作方略来看,其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否,事关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和关键性。
2008年初,凉山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州第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建议,在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将制定《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纳入《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2008—2012年立法规划》。同年4月,州人民政府按规划要求,成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相关调研和起草工作。
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条例》起草工作,充分借鉴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成果,扎实推进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2008年7月,州人大领导带领州文化局、州法制办、州发改委、州语委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具体负责《条例》起草工作的人员,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宜昌市、浙江省等地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广泛考察学习,并根据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实际以及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形成《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初稿。相继召开由各方面专家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并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后,印发到全州各县(市)广泛征求意见,形成送审稿。经第九届凉山州人民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形成《条例(草案)》,并于2009年7月21日报送州人大常委会审议。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第19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两次审议,并按照有关立法程序规定,报送四川省人大民宗委征求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报送凉山州委常委会进行审查。2010年2月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5月28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实施。当时参加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一部高质量的法规,它不仅在全省开创了先河,而且有效促进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于2011年2月2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立法工作凉山州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在凉山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方面,凉山州的四级名录体系已基本健全。紧随国家的安排部署和申报评审进度,在目前公布的前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当中,每批次都有凉山的项目在榜,目前已有彝族火把节、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甲搓、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0项;已公布的前五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当中,凉山州共有彝族剪羊毛节、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阿嫫妮惹等114项;目前凉山州已相继评审公布7批州级非遗名录项目共341项;在2020年全省非遗普查工作结果中,凉山州的县(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共576项。目前被命名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1名(已去世的除外)、省级126名(国家级和已去世的除外)、州级344名(省级以上和已去世的除外)。
在众多的非遗名录项目中,凉山州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和彝族火把节曾先后获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机会,其中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与成都漆器等国内知名漆艺一起打捆成“中国漆艺”项目进行申报,而彝族火把节是2014年由文化部从当时的1517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唯一遴选推荐申报,不仅在全球视野下广泛提升了彝族火把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为地区和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大作。